云南助贷中心
标题: 银行的贷款放不出去了!什么信号? [打印本页]
作者: YnLoan·黎 时间: 2024-5-15 15:57
标题: 银行的贷款放不出去了!什么信号?
本帖最后由 YnLoan·黎 于 2024-5-15 15:57 编辑
央行上周六公布了最新金融数据,有2个数据非常吓人。
一是4月社融新增-1987亿元,近19年来首次变成了负数,比去年同期的1.22万亿元少了1.42万亿。要知道上个月社融新增还是4.87万亿,这个月直接断崖式下跌,所以让人心里有点咯噔。
二是4月M1同比下降1.4%,创下史上次低,上一次为负是在2021年1月。
[attach]105[/attach]
社融是全社会从金融体系借钱的金额,社融下降意味着大家不愿意借钱了或者是借不到钱了。
M1是流通中的现金M0+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,M1增速为负,意味着企业的活钱在减少。
你想想,一般啥时候企业的活钱会变多?自然是需要大额花钱投资的时候,比如房企要买地前,账上的活钱就会变多。反之,企业活钱变少,意味着投资少了。
结合在一起,我们会发现,大家不愿意借钱了,企业不愿意花钱了。
社会上借钱的主体有三个:政府、企业和居民,而4月政府发债、居民贷款和企业的短贷新增都是负数,这传递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:所有人都在缩表!
企业在忙着还债,有房的人在提前还贷,还没买房的不愿意贷款买房了。
4月社融新增的细分项中,人民币贷款增加了3300亿元(不含非银金融机构新增贷款),为近五年新低,外币贷款减少310亿元,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4486亿元,政府债券净融资减少984亿元,企业债券净融资增加500亿元。
明面上看,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了4486亿元,好像才是下降的大头,但实际上减少的钱相当于银行给企业贴了现,相当于银行贷款下面的票据融资是增加的,而这仍然在社融口径下,所以贷款项下的其他贷款(居民)缩水才是社融转负的关键。
4月份,人民币贷款(含非银贷款)增加7300亿元,其中住户贷款减少5184亿元,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600亿元。而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的这8600亿也主要是靠票据融资撑起来的。
细分来看,企事业单位贷款中,短期贷款减少4100亿元,中长期贷款增加了4100亿元,票据融资增加8381亿元,而这种票据融资只是一种贴现行为,并没有实质的投资发生,一般企业的融资几乎没有增长。
4月住户新增贷款的-5184亿元中,有3518亿是短期贷款,1666亿是中长期贷款。
也就是说,现在普通人的消费意愿在下降。短期贷款主要对应的就是1年以内的贷款,比如买手机、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消费贷;中长期贷款主要就是房贷,其实就是买房的人变少了,这个从惨淡的楼市数据就能看出来,所以大部分城市的限购也取消了。
有意思的是,在2022年以前,4月的住户贷款都是整数,2020年高点甚至高达6669亿元,从2022年开始住户贷款就变负,随后跌幅逐渐变大。2022-2023年,4月份住户贷款数分别是-2170亿元、-2411亿元。
为啥2022年开始变化了,因为2021年下半年开始,房地产就开始进入寒冬,房企一个接一个违约爆雷,房价也开始下跌。
除了居民,政府4月的融资也是负数。
4月政府债券净融资是-984亿元,同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532亿元。直接原因就是政府发债节奏慢了,毕竟现在的地方债已经够多了。
社融负增长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手工补息被叫停。
一句话,现在的大环境是真的不好,经济没活力。
有人就问了,M2余额不是都超300万亿了么,钱都跑去哪儿了?
关于这个事,央行最近在公众号回答了。央妈说:
分部门看,3月末我国企(事)业单位贷款、住户贷款分别达163万亿元、81万亿元,分别占全部贷款的66%、33%,企业仍是贷款的大头。也就是说,贷款投放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、居民购房和消费。分期限和行业看,目前我国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三分之二,基建、房地产、制造业等重资产行业约占全部贷款的五成,而居民的非住房消费贷款占比不足10%。实体经济供给端和投资领域融资相对较多,而需求端尤其是消费仍有较大增长潜力。
一句话,贷款大部分去了企业的基建、房地产项目上。
另外,关于存款在哪,央妈说:2024年3月末,在约296万亿元的存款总盘子中,居民、企业、政府各占49%、27%、14%,分别较疫情前的2019年上升7.1个、下降4.2个、下降3.3个百分点。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,通过各类支出会体现为居民存款,但由于居民消费有待恢复、总需求不足,存款主要留存在居民部门,没有进一步通过居民部门支出转化为企业存款。同时,企业和居民的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。定期和活期存款比重已由2017年的“六四开”升至目前的“七三开”。
通俗来讲,钱都被大伙存起来了,而且更多的人存成了定期。
央妈还说了,当前货币存量已经不少了。
意思很明显,现在放的水已经很多了,大家不愿意投资、消费。
现在的经济,有种类似流动性陷阱的感觉。
经济学上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,指的是当利率很低的时候,大家都预期未来利率会调高,所以都把现金攥手里不买债券,等着未来利率高了再买。
所以这个时候,无论再怎么降利率,钱都被大伙存起来了,没到市场上消费流通,导致降利率这招失灵,刺激不了经济。
而我们的现状,就是央妈不断放水,但是大家都揣兜里,就是不花等情况好转了再去花,导致市面上流动的钱很少。
流动性陷阱美国和日本都出现过,后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他们用了一个大招:量化宽松。
欢迎光临 云南助贷中心 (https://www.ynloan.com/)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5 |